新闻详情
喜!安防一应用场景有了新指引
众所周知,当前AI大模型技术正加速融入千行百业,安防也不例外。然而,在其深度应用的过程中,市场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指引或者标准。
为强化AI大模型在各行业领域部署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行业应用的效率,针对各应用领域,市场亟需一部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
10月10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政务领域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有业内人士表示,该指引的出台,为各级政务部门部署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了明确的工作导向和基本参照,对政务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安防行业在智慧政务场景中的落地也提供了明确指引与强劲动力。毕竟,指引中重点提出的社会治理类应用场景,如智能监测巡检、辅助执法监管、灾害预警等,正是安防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最紧密的领域。具体介绍如下!
明确安防技术应用方向
这份指引内容,明确了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机关办公、辅助决策四大类共13个具体应用场景,其中多个场景与安防技术深度绑定,为安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具体方向。
其中,在智能监测巡检应用场景上,指引明确提出要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监控视频、图像、物联感知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这与安防行业长期以来深耕的视频监控分析领域不谋而合。
在辅助执法监管场景上,指引要求采用语音识别、视频分析、知识图谱、逻辑推理等技术,辅助执法人员将案件信息实时录入系统、穿透式发现问题线索、生成案件报告、快速检索法律依据和司法解释。这正是智慧警务建设的关键环节,为安防企业提供了明确的产品研发方向。
在公共安全预警方面,指引也专门列举了“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场景,强调对多源、多维、多模态数据进行大数据关联和综合分析研判,此举无疑是对当前泛安防的肯定,拓宽了安防的边界,将其从单一的安全防范向全面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延伸。
另外,在机关办公场景中,指引明确指出政务部门应统筹减负和赋能,避免盲目追求技术领先、概念创新,切实防范“数字形式主义”,并落实人工智能大模型“辅助型”定位
总的来说,该指引如东风一样,让智能安防在政务领域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新模式重塑安防行业生态
前面谈到,该指引为安防技术的应用部署明确了方向。其实,该指引倡导的集约化部署模式也有望重塑安防行业的生态格局,为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具体来看,指引明确要求"探索构建‘一地建设、多地多部门复用’的集约化部署模式,统筹推进政务大模型部署应用,防止形成‘模型孤岛’"。这一要求将推动安防项目建设从传统的零散模式转向平台化、规模化发展——通过集中建设与复用,避免重复投入,同时为后续的标准化基础设施体系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指引进一步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需搭建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统一服务平台,将区域内电子政务外网智能算力、政务大模型等资源纳入统一管理。这种集中化管理模式将彻底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安防项目格局,推动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应用提供底层支撑。
更关键的是,指引明确规定"县级及以下原则上应复用上级的智能算力和模型资源开展应用和服务,不再独立进行政务大模型建设和部署"。这一要求将引导安防企业调整发展思路,从过去聚焦单个项目的定制化建设,转向研发具备平台化、标准化特性的产品,重点打造可复制、易推广的解决方案,从而适配集约化部署的规模化需求。
在安全保障层面,指引构建了完善的管理框架——既要求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安全职责,又提出分类分级治理制度。这些规定不仅为安防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安全建设标准,更催生了新的安全服务需求,为在安全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的企业创造了差异化市场机遇。
换言之,在指引的驱动下,具备AI算法研发能力、深刻理解行业需求且拥有丰富场景落地经验的安防企业,有望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指引的实施将加速行业整合,推动技术、资金与人才等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进而带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可以预见,随着指引在各地的落地实施,安防行业将完成从"项目制"向"平台化"、从"碎片化"向"集约化"深刻跃迁,开启智慧安防发展的新篇章。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