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量子科技:从科学殿堂走向经济民生

发布时间:2025-08-08 09:23:01    来源:人民邮电报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国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时,量子计算被重点提及。

《人民邮电》报记者从采访中获悉,量子科技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量子领域的科技创新不但成为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逐步从科学殿堂走向经济民生,推动产业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争夺大国博弈先机

2025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这不仅是为了纪念量子力学诞生百年,更是对量子技术从理论走向应用、从实验室迈向社会发出全球性呼吁。

量子科技将量子力学原理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通过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量子效应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它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为解决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是重大颠覆性创新的潜在领域,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大国博弈的新战场。

我国高度重视量子科技发展,在“十四五”规划列举的几大前沿科技中,量子信息位列第二。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量子科技。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我国量子科技领域重大成果频出,近一年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投入应用并吸引60多个国家的用户,“祖冲之三号”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跨越亚非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量子磁力仪等量子传感器研制成功……这一系列成果为我国在国际前沿科技竞争中争取了更多主动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常务副总指挥彭承志表示,历次科技革命以来,量子信息科技使得我国首次和美国等科技强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是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国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可能拔得头筹和抢得先机的重要科技领域。

三大方向潜藏丰富应用价值

量子科技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技术方向,我国皆取得多个领先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表示:“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占据国际引领地位,在量子计算领域处于国际第一方阵,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部分方向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原理上无条件安全且可实用的通信方式,也是最先走向实用化和产业化的量子技术。量子通信的发展目标是构建全球范围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2016年8月,我国发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星地量子通信;2016年底,国际上首个远距离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全线贯通;2025年3月,我国首次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到目前为止,合肥、上海、北京、广州等16个重点城市已建设量子城域网,这张网可以承载更多应用场景,把量子安全技术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量子计算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全新计算模式,具有原理上远超经典计算的强大并行计算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总师朱晓波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物理体系上都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2025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成功构建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国际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量子计算未来可为密码分析、人工智能、气象预报、资源勘探、药物设计等所需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量子精密测量是利用量子力学规律对一些关键物理量进行的高精度与高灵敏度的测量。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方法,人们在时间、频率、加速度、电磁场等物理量上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测量精度。近年来,我国在原子钟、量子陀螺仪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量子雷达、痕量原子示踪、弱磁场测量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央地协同共筑未来产业高地

从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演示,到量子城域网建设展示,再到国内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中安创谷的量子科技体验馆内看到,观众饶有兴味地体验量子科技的多种“硬核”应用,了解量子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意义。

量子科技体验馆地处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大楼内。该集团成立于2023年,由中国电信注资30亿元打造,是我国量子产业的“国家队”。在合肥高新区,“量子”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中电信量子、国盾量子、国仪量子等70多家量子领域上下游关联企业在合肥市高新区崛起,这一集聚现象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深度交融,极大提升了创新效率,加快技术迭代与应用拓展。合肥由此建成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量子产业两个战略高地。

合肥也是量子应用的试验田。2025年7月,在合肥市海棠街道平楼社区,居民昌正勋用量子云印章,3分钟不到就盖好了一份“土地确权证明”。量子云印章兼具事前审批可控、事中监管可防、事后留痕可查等特点,2023年11月在合肥开始试用,现已在北京、安徽、河北、陕西、山东等地的政务审批、乡村治理、财务审计、企业流程管理等数千个场景落地。

推动量子科技从理论走向现实应用、走向经济民生,央地协同的路径成为一个优质选择。在量子科技领域,除了诸多富有活力的初创企业外,通信央企也一直处于探索的最前沿,他们既拥有基础通信网络和业务渠道的资源禀赋,又能借助合肥等地方在量子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优势,积极推动量子通信产业化和量子计算实用化的进程。

中国电信不仅在合肥成立了中电信量子集团,还注资控股国盾量子,打造量子生态联盟,牵头多项国际及行业标准制定。如今,中国电信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覆盖16个城市的量子城域网,在西安、四川等地试点了量子安全算力专线和OTN精品专线,推出了量子密信、量子云印章等量子通信产品;“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的全球访问量已突破3000万。

中国移动在量子通信领域也是早早布局,2021年成立量子合资公司,先后投资6家量子初创企业,研发量子密话平台和量子密话定制手机,将中国移动五岳纪元量子云平台与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中国联通自建北京—雄安量子干线,推出抗量子安全手机,在多个行业开展试商用。

从基础研究、科学实验、示范应用到产业培育,我国量子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创新,形成量子产业生态,对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形成量子经济新形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留言

Copyright © 2018-2020 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行业网 版权所有